喀纳斯争创精品服务品牌,建设民族会客厅--
喀纳斯争创精品服务品牌,建设民族会客厅
日期:2012-04-24 总浏览: 3094
|
自2001年以来,喀纳斯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、国家森林公园、国家地质公园、国家示范保护区、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以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数十项荣誉和品牌。 自开展“创先争优”活动以来,喀纳斯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立足国际视野、打造世界精品,围绕建设新疆各族人民“会客厅”这个目标,深入开展“为党旗争光、为旅游添彩”主题实践活动,促进创先争优与服务游客、服务牧民经常性工作紧密结合,有力地提升了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,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奋进新篇章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: 一、以建设新疆“会客厅”为目标,争创优质服务品牌 良好的旅游品牌和形象,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和基础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,我们以开展“内强素质,外树形象,加快建设新疆各族人民会客厅”大讨论活动为切入点,倾听广大游客心声,广开言路,集思广益,促进景区品质大提升、大跨越,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。 ——大力实施“景区精品化,配套人性化,服务规范化,环境生态化”战略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,完善旅游基础设施,加快旅游产品开发,提升旅游服务水平,实现了喀纳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。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自治区和地区关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,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,科学分析和研判当前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形势的基础上,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,明确发展目标,提出“在建设新疆各族人民会客厅中创先进、争先锋”,积极开展“创精品、创特色、创文明、创和谐”等活动,不断提升人间净土—喀纳斯的活力和魅力。 ——坚持与世界联手、和国际接轨,抓好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。按照一流的规划,实施高起点、高标准的建设,无论是基础设施、经营设施,还是服务设施,都力求规划的先进性、科学性和指导性,克服盲目性、随意性、片面性,体现喀纳斯生态品味、塑造鲜明的地域特色、展现丰富的民风民俗,为喀纳斯旅游实现“自然与人文的和谐、景物融合和人景合一”的目标打好基础。结合创先争优,广泛开展“我为喀纳斯旅游献策”活动,倾听广大游客的心声和需求,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,如在新景点开发,区间车运行,观景栈道设计等方面,充分考虑游客的体验和感受,加入了诸多喀纳斯元素。 ——借鉴内地景区“区内做减法,区外做加法”的成功经验,狠抓旅游规划的落地实施。稳步推进喀纳斯下湖口区域经营设施的拆迁切换,将该区域的经营接待设施切换至距离湖区30公里外的贾登峪区域。此项工作于2006年启动以来,累计完成拆迁面积4万多平方米,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、商业化、人工化倾向,使喀纳斯更加原生态,景观设施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,为建设精品景区打下了基础,受到了广大海内外游客和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。 二、以提升游客和原住民满意度为重点,争创特色服务品牌 游客和原住民满意是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。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单位,深入开展“精细化管理年”活动,着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美誉度。如,对游客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、旅游秩序、旅游客运等方面存在不足和问题,成立了喀纳斯下湖口游客换乘中心,对区间车、游船、马队进行统一售票、统一管理,有效杜绝强买强卖、欺客宰客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。针对旅游高峰期各主要景点车流量、人流量大的实际,成立了13个旅游工作站,分别负责各主要景点的游客和车辆疏导、咨询服务、区间车调度、旅游秩序维护、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,做到了服务游客全天候、不缺位。狠抓旅游市场的日常监管,加强对宾馆饭店、导游、客运车辆的管理,在推进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的同时,推出亲情化、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,如,充分考虑到喀纳斯景区海拔高、紫外线强,多雨多风等实际,分别在门票站、换乘中心等游客聚集区修建了木质长廊,设置了免费饮水点及车载流动厕所等,满足了游客的一时之需。建立了游客服务中心,健全景区公共图形标志,推进景区门票销售网络化,景区交通和游览秩序管理信息化,景区讲解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;狠抓安全管理,对道路交通、食品安全、卫生防疫及火源、电源、水源进行重点监管,提升了景区管理服务水平,实现了“优美环境、优良秩序、优质服务、游客满意”的目标,使游客切身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新变化、新气象。 坚持民生优先、群众第一、基层重要。认真落实各项富民惠民政策,不断提高景区原住民的幸福指数。在全疆首推村干部月薪制,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;积极探索村企联创共建的新思路、新形式和新举措,实现了以企兴村、以村促企、村企共赢。实施对景区农牧民在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特色种养殖等方面一系列的补助政策;制定出台了《喀纳斯景区农牧民增收致富方案》,建立农牧民依托旅游实现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。2011年,我们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,全年共发放补助金2452万元,农牧民人均受益近5000元。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为抓手,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。在抓好种养业等新技术培训的同时,抓好酒店服务、手工艺制作、设施维护等职业技能培训,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素质,推动“体能型”就业向“技能型”就业的转变。2011年,我们累计培训农牧民近2500人次,转移富余劳动力800余人,实现劳务收入320万元。在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、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学院全日制脱产培训120人次,与广东实验技工学校签署长期培训协议,首批23名农牧民子女已前往该校进行为期3年的免费学习,景区对每名学生按2500元/年的标准予以食宿补助。加大投入力度,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。在加快各项民生工程建设的同时,我们结合发展实际,对景区两乡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学费补助政策,其中对贫困户家庭学生实行全额补助,四年来,共为200余名农牧民子女报销学费71.9万元。抓好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,面向两乡公开招聘教师、医护人员及村长助理67名,累计发放工资182万元。投资180万元,在游客聚集区域修建土特产销售亭9座,免费向景区农牧民提供摊位。此外,按照建设和谐景区的要求,我们与周边县市在组织农牧民有序参与旅游经营、合理调度沿线牲畜转场、牧道建设与维修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协调关系。据不完全统计,喀纳斯景区每年直接和间接为周边县市提供就业和再就业岗位3.2万多个,喀纳斯已经成为拉动地区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。 三、以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为核心,争创精品服务品牌 服务标准化是优质服务最基本的要求,是打造服务品牌的关键。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,我们牢固树立“旅游即服务、服务即品牌、品牌即竞争力”的理念,按照“服务标准化、旅游国际化”要求,加快推进宾馆饭店、旅行社、交通运输、商贸流通、景区景点等服务单位标准化体系建设,着力构建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、地方标准为补充的业界领先的服务标准体系,形成“管理靠制度、工作靠程序、操作按标准、人人尽职、事事规范”的服务局面。 围绕“亮身份、树形象、创先进、促发展”实践主题,全面推行共产党员、共青团员亮牌上岗,广泛开展“星级管理”、“微笑服务”、“岗位竞赛”、“党群共建创先进、志愿服务争优秀”等活动。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,景区到处活跃着党员和团员志愿者的身影,热情为广大游客服务。组织旅游行业技能竞赛,开展旅游行业服务技能练兵,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,形成了学习先进、争当先进、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。围绕“服务我最优、作风我最实、风貌我最佳”主题,在区间车、导游及景点讲解员中开展 “五比五看”活动,即比服务,看谁服务水平高;比作风,看谁工作作风实;比风貌,看谁精神面貌佳;比业绩,看谁工作成果多;比纪律,看谁廉政守纪好。通过树立行业标兵,建立游客评价体系和内部考核,形成了文明旅游、满意服务的新风尚。 2011年,喀纳斯景区接待游客90.66万人,增长37%;实现门票收入9645万元,增长30%;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.66亿元,增长31%;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20元、增收2830元,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,并被评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、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以及国家级“刷卡无障碍景区”。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,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被评为中国“最具特色民族节庆”。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被评为“新疆滑雪之乡”,禾木村被评为“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”,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。 服务群众,永无止境;创先争优,常提常新。虽然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。下一步,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景区的先进经验,抢抓机遇,积极求进,按照“国际视野、世界精品”的要求,围绕建设新疆各族人民“会客厅”这个目标,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,努力开创喀纳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,为早日将喀纳斯景区打造成为“全疆旅游业发展龙头和全国重要高端旅游目的地”而不懈努力! |
|
|
|
|
最新旅游线路 |
|
|
|
|
|
客服热线: |
13999992670 |
|
0991-8888627 8888727 |
|
13369694878 |
点击在线QQ即可与客服交流 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