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民族乐器——手鼓--
新疆民族乐器——手鼓
日期:2009-05-27 总浏览: 11345
|
每当你看到维吾尔族的歌舞时,悦耳的手鼓声会在你的耳边响起…… 手鼓,又名达甫鼓,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,它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“灵魂”,有了它一切都有了激情。手鼓的发音清脆响亮,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,名副其实的指挥。同时它的声音力度的变化幅度较大,技巧灵活,携带方便,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,因此,维吾尔族尤为喜爱。 在维吾尔族民间通常用三种达甫鼓:一种是为民间职业歌唱家所用,专为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木卡姆和多郎赛乃姆伴奏的小手鼓;一种是为一般农民和市民所使用,并常为舞台歌舞伴奏的中型手鼓;一种则专为民间巫师用以“驱鬼”治病的大手鼓。 维吾尔族人民离不开达甫鼓,无论是平时娱乐或婚礼喜庆,赛马叼羊都有达甫鼓的身影。每当人们看到维吾尔族的歌舞时,总会听到清脆悦耳的手鼓声。左手执鼓,右手击奏,因在击奏时发出“达”和“甫”的不同意响而称之为“达甫”。 新疆自古以歌舞著称,隋唐时期,西域的歌舞不断流入内地,引起诗人们的极大兴趣。唐代诗人自居易的《胡旋女》诗中就对西城歌舞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:舞者“心应弦,手应鼓”,一会儿 象雪花飘摇于空中,一会儿如蓬草革迎风起舞,左旋右转,千姿百态,美妙动人。 维吾尔的歌舞与这些西域乐舞联系十分密切。以《胡旋舞》,《胡腾舞》等为代表的西域舞蹈节拍鲜明、奔腾欢快,多旋转和蹬踏动作。这就需要有节奏撼的打击乐器的指挥和渲染, 予以伴奏。 古代新疆有答腊鼓、毛圆鼓、都县鼓、候提鼓、鸡娄鼓、腰鼓、羯鼓等众多的打击乐器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,这些西域打击乐器已被今天新疆少数民族的达甫鼓、纳格拉(铁 鼓)、冬巴鼓等打击乐器代替了。 “葡萄舞”是维吾尔族著名的创作舞蹈。它以优美的舞姿表现了维吾尔姑娘在园中栽葡萄、修枝、浇灌、采摘等劳动活动情节。它的手鼓伴奏,不但起着配合舞蹈节奏的作用,而且用以烘托情节气氛,表达姑娘内心的情感,当姑娘摘下初热的葡萄晶尝,它的酸味使姑娘摇头不巳时,手鼓轻击,似轻声细语告诉姑娘:“葡萄尚未成熟”。当姑娘摘收葡萄时,手鼓节奏急如雨点,烘托着热烈欢腾的舞蹈,充分表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,真是引人入胜。 达甫鼓因废除鼓槌,用手敲击,故俗称手鼓。鼓框木制,圆而扁平,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,表面蒙以羊皮、牛皮或蟒皮,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。它的发音清脆响亮,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,技巧灵活,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它不仅流行于维吾尔鼓吹乐,同时也是新疆其他少数民族如哈萨克、塔吉克、乌孜别克、柯尔克孜、锡伯和塔塔尔等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。达甫有丰富的演奏技巧,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演奏风格与鼓点的花样繁多,有击心,敲边、滚、弹、拍等演奏方法。可以说是最富有新疆民族特流派色的代表性打击乐器。 它充分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,也同样体现了他们高度的审美力和鉴赏水平。 今天在维吾尔大型歌舞木卡姆、赛乃姆的音乐伴奏中,手鼓是不可缺少的。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“灵魂”的话,那么手鼓可以说是维吾尔歌舞伴奏的“脊梁”了。每逢伊斯兰教的肉孜节、古尔邦节或婚礼喜庆的日子里,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,达甫鼓一敲响,人们随鼓乐起舞,整个场面呈现出狂欢的高潮。 打击乐器中,比较重要的还有纳合拉,汉语称铁鼓。据说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作为战鼓作用,大约在9世纪以后,才正式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。鼓形似花盆,鼓面蒙骆驼皮或牛皮,六个纳合拉为一套,每套分大中小三组,每组两个,一奏高音,一奏低音,相差4—5度,用木捧敲击。每逢喜庆的节日,鼓手们登上屋顶,敲起纳合拉,吹起琐呐,人们翩翩起舞。每当古尔邦节或是肉孜节,人们便在喀什艾提承尔广场上随着纳合拉的鼓声和唢呐声,跳起狂热的萨玛舞。这乐鼓声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,而且充分表达了民族风格。 还有以塔西(石头)和木勺为打击乐器的,这两种乐器在演奏时可以奏出多种类形的节奏,丰富了乐队的表现色彩,富有民族特色。这些种类众多的乐器为演奏和表现丰富的维吾尔族乐曲,做出了各自的贡献。很显然,这些维吾尔族乐器都是中华民族乐器宝库中的明珠。 |
|
|
|
|
最新旅游线路 |
|
|
|
|
|
客服热线: |
13999992670 |
|
0991-8888627 8888727 |
|
13369694878 |
点击在线QQ即可与客服交流 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