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07年苹果推出智能手机以来,为了在营销上保持超高额利润和售价,就多次在中国祭出“饥饿营销”手法。其流程情节紧凑,仿佛一部大片:库存几百万台却实行挤牙膏式的发货,不时辅以大量事件营销,拉升市场关注和渴望,从而迅速获利。
“饥饿营销”这一手法之所以在中国屡屡施展,与中国市场竞争度、消费者成熟度和产品的替代性三大因素有关。也就是说,在市场竞争不充分、消费者心态不够成熟、产品不可替代性较强的情况下,“饥饿营销”往往能顺利得手。由于中国消费者成熟度相对较低,苹果手机售价在中国内地市场一直高于其他市场。有人为求得一部iPhone 4,通宵排队,轮番预约抽签,甚至有年轻人卖肾购机。而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在采购中,又过度追逐时髦,甚至连一些幼儿园也要购置苹果产品做教学用具。可以说,苹果产品在中国内地的扩张,是拜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狂热,以及一些部门的乱采购之“福”。
不过,即便从中国市场获利巨大,苹果也依然没有摆正对中国消费者的态度。例如,苹果曾答应在推出iPhone 4时兼容中国移动制式,但时至今日,苹果依然没有在新产品设计上对中国移动制式予以兼容处理,苹果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傲慢可见一斑。随着替代产品的丰富和苹果市场价值真相的揭开,苹果以“饥饿营销”伤害消费者感情的做法,很可能会在中国市场汇成重新审视苹果的理性力量。
“凡事总有度”。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在蔑视成熟起来的消费者时赢得市场信任。近段时间以来,国内外媒体关于苹果售后服务差、区别对待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新闻报道,势必对中国消费者是否继续捧场苹果的“饥饿营销”产生影响。苹果该好好考虑“饥饿营销”带来的反噬作用,延续这样的思维和做法,终将遭到成熟起来的市场和消费者反击。▲(作者是察哈尔学会研究员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