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黄金周临近,一些知名景区的门票价格又随着假期的来到“应声而涨”,“门票经济”再次引起人们关注。“门票经济”是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门票涨价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景区收入的增加,但是从长期看,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。景区过度依赖“门票经济”,不仅会损害到普通游客的利益,更可能使当地旅游行业畸形发展。
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“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”,国务院也于今年8月21日公布《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要求各地各机构规范景区门票价格,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。但是,景区门票似乎落入了“3年必涨”的怪圈,往往3年时间一到,景区调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。
旅游景点属于公共资源,所有权和使用权应属全民共有。今年8月,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,利用风景名胜区、自然保护区、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,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,体现公益性,严格控制涨价或变相涨价行为。但是,从近段时间一些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的举动来看,这一政策还停留在“半空中”。
在发达国家,知名的旅游景点都是免门票的,主要靠的是由景点带动起来的吃、住、行、购物、娱乐以及交通等收入来获得旅游收益。在国内,杭州西湖景区也对此进行了探索。西湖自2002年开始实行免费,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。但景区免费却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,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。 |